蒙氏数学 | 为孩子打开数学的大门
进入小学后
孩子的差异尤为明显
小A
学数学很吃力,常常把数字弄混淆。作业常出错。
小B
不喜欢数学课,才读一年级就觉得数学难,产生畏难情绪。
小C
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进入小学觉得数学很简单,学习很轻松。
进入小学之后,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学习数学很吃力,而有些小朋友却学得很轻松。
“我孩子不喜欢数学课;”“孩子才读一年级数学题就这么难;”“孩子没心思听啊!”这些都是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从兴趣的角度而言,孩子感兴趣的多是那些色彩鲜明,图文并茂,画面丰富的事物。(如:手机游戏,动画片等)
而数学既不像自然物那样具备外在的形象,也不像科学现象那样发生奇幻的变化,更不像电子游戏一样每秒都有20-40帧图像变化,孩子通常不会自发地对事物背后抽象的数学属性产生兴趣。
但是,如果我们将原本抽象数学知识转化成可触摸可操作的教具,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同样可以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兴趣,提升孩子对于数字与数学的感敏性。
这,就是蒙氏数学的由来。
蒙氏数学教育起源于19世纪,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发现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是自发的而不是被强迫的,借助蒙氏数学教具,将抽象的数字转换成实物,启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蒙氏数学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中最闪耀的一环。
为什么孩子要在
幼儿期开始接触数学
一.数学心智发展的关键期
蒙台梭利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奠定稳固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思考方式,孩子在0~6岁特别是2~6岁阶段,是儿童大脑发育思维能力建构,良好习惯形成,逻辑能力推理能力建立的关键期。
二.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了解和适应环境
和其它领域科学有所不同的是,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0~6岁的孩子处于感官敏感期,他们用感官探索环境,抽象地概括出环境中所存在的事物的概念和特质,然后绘制一张心理地图,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接纳环境。
所以,孩子探索环境的过程也是他们清晰的、精确的、抽象的数学心智发展的过程,数学心智的发展又能满足他们对秩序感的需求,对经验的精确分类和认识。
在蒙台梭利教学环境中,提供工作机会以及有准备的教具,帮助孩子建立内部秩序,他们在有序的理性的力量的引导下,适应和探索环境。
纵观全球,幼年时期受蒙氏教育深远影响的人不在少数。克林顿、比尔·盖茨、爱因斯坦等名人都接受过蒙氏教育。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与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并不冲突
孩子可以在0~6岁时期发展数学心智,在敏感期内培养数学兴趣。在进入小学后真正接触数学训练时,不会对数学产生恐惧,能结合一连串的逻辑性思考与串联,利用蒙氏数学中掌握的比较、分类和归纳法,找出实物的相关性,得到答案,完成精准高速的计算。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提到“数学是心智最深的技艺”,在幼儿时期,用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帮助孩子发展的数学心智,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时期的蒙氏数学启蒙可以作为传统数学的补充,帮助孩子在未来面对复杂和抽象的数学时,迎刃而解。
蒙台梭利数学教学法
为孩子提供接触数学、练习思考、归纳结果的机会。
我们并不是天生具有使用数学能力,而是具有数学思维,它给予了我们精确观察,探索和比较不同的经验,总结事物之间的关系。
训练项目--部分教学内容展示
蒙特梭利数学课程针对4-6岁的学龄前儿童,通过实体感官教具,在孩子数学敏感期到来时提供有效且准确的帮助。让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领悟数学概念,从而建构数学心智。通过对事物进行配对、排序、分类等相关的感官练习,不仅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同时让幼儿掌握“数”的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在“对的时间”,“以正确方式”“玩数学”,让孩子在“数学敏感期”爱上数学。
闪耀蒙氏数学
(4-6岁儿童)
教学效果
1、孩子在创造性、逻辑性、秩序性、独立性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2、孩子6岁前会进行千位以内加、减、乘、除的运算,达到小学二年级的水平。
3、智力能力好的可达到千位以内加、减、乘、除的心算。
4、孩子上小学的数学成绩普遍要高于同龄人,并一直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招生对象
1、处于数字符号敏感期的孩子。
2、数感不佳的孩子。
3、数学家庭教育缺乏的孩子。
4、学习能力偏差的孩子。
5、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孩子。